这几种重大疾病确定要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
日期:2019-01-30

1月2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于医疗资源的配置做了具体要求。这是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印发《“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的后续。

按照此前规划的要求,本次《方案》要求陆续制定神经、呼吸、妇产、创伤、心血管、肿瘤、老年、骨科、口腔、精神和传染病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标准,并以此作为设置国家级中心的依据。符合规划和设置标准的医院,经审核通过,可直接设置为相应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符合规划但无达标医院的,通过委省(市)、委校共建,加大投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比照标准建设,达标后再予以设置。

 

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优先考虑专科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的综合医院,区域内有 2 家以上适宜医院的可以考虑共同建设,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解决异地就医、跨区域流动矛盾

 

由于国内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不同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出现患者跨区域就诊、向大医院集中的现象。

 

 

数据显示,经对全国三级医院收治的出院患者进行分析,2014—2017 年连续四年全国异地就医占比约为 7.9%,2017 年以骨科、普外为主的外科异地就医患者占总异地就医患者的24.2%,以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为主的内科占 22.6%,妇产科占 9.9%,儿科占 7.2%,肿瘤科占 11.0%。上述科室收治的异地就医患者占异地就医患者的 75%,其中肿瘤异地就医患者比例上升明显,增加了 2.3%。

患者异地就医、跨区域流动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体现。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是解决好患者异地就医、跨区域流动问题的关键。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有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和横向流动,提高我国整体和各区域医疗服务技术水平,有利于缓解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等重大疾病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儿科、妇产和精神等专业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在区域、省域建设医学高地,让疑难危重患者在区域内能够得到有效救治,为实现分级诊疗创造条件。

其目标是:到 2020 年,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疾病省外异地就诊比例显著降低,疑难病症的诊治在区域内得到有效解决。

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工作将会与医疗资源规划布局、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医联体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医学人才培养等工作相衔接、相协调。

 

完成设置时间表确定

本次《方案》明确了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的时间节点。

2019 年,完成神经、呼吸和创伤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科、心血管、肿瘤、神经、呼吸和创伤专业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

2020 年,完成妇产、骨科、传染病、口腔、精神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妇产、骨科、传染病、老年医学、口腔、精神专业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

到 2020 年,建立对各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落实情况的考核评定机制,根据需要,设置相应专科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以国家医学中心为引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我国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两个中心的职责是什么?

 

早在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便对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职责任务做了规定和解读。


国家医学中心主要负责工作:

全国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高水平诊疗技术,辐射和引领国家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培养临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全国主要疾病信息库,进行年度情况分析,预测疾病发病和死亡、危险因素流行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及时将国内外临床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疑难危重症的诊疗规划,编制疾病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有关标准;

整合资源,推动开展疾病预防保健服务,牵头构建疾病防治网络,推动疾病防治及医疗保健技术交流与合作;

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

认真落实医改任务,积极参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要负责工作:

1.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诊疗技术,辐射和引领区域内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2.培养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3.引领本区域内主要疾病的临床研究,及时做好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转化;

4.整合现有资源,推动开展疾病预防保健服务,在区域内牵头构建医疗服务和疾病防治网络;

5.与国家医学中心协同,加强学术交流和区域协作,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6.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

7.认真落实医改任务,积极参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转载于金域医学